EN

信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健康科普

伤寒

发布时间2019-03-18  |  点击率:

分享到:

伤寒是世界许多国家流行的疾病,但在卫生条件差的地方更常见。估计每年有1600万人感染伤寒,60万人死亡。
在工业化国家,卫生设施和卫生保健条件质量好,很少出现伤寒。
疫苗接种是使用Vi多糖疫苗。疫苗能够预防伤寒沙门氏菌(S.typhi),但不能预防甲型或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 A或B)。要求从2岁起,每三年接种一次。
疾病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网状内皮系统、肠淋巴组织及胆囊的急性全身性感染。通过污染的食物或者饮用水感染,经过粪-口途径传播。慢性健康带菌者也是传染源。经过口,细菌穿过肠的屏障,经过淋巴系统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微生物溶解释放内毒素对内脏包括神经、消化和心血管系统产生重大的作用。血液培养的阳性,尤其是发病第一周和使用抗生素治疗之前,血培养阳性,可提供明确的诊断。血清学诊断则价值不大(Widal-Felix)。利用凝集技术,抗体分为抗O和H抗体。抗O抗体在2至3周后消失,抗H抗体还可以存在数年。
潜伏期为7到14天,一般不易察觉,除非在感染后24至48小时内出现腹泻。在出现明显症状之前一周病情会逐渐发展,随后出现症状包括高烧39至40摄氏度、厌食、肌痛、腹部痉挛、头痛、肝肿大和脾肿大,伴随嗜睡、白天神志不清,夜晚失眠(伤寒典型症状)。腹泻的严重程度不同,只有三分之二的病例出现腹泻而且其严重程度多不相同。这个阶段,在2至5天的治疗后,临床表现很快就会减弱。然而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引起下消化道出血或腹膜炎的肠穿孔。毒素引起的心肌炎也可能出现,甚至引起心衰和脑炎患者脑衰竭。
标准的治疗方法是服用合适的抗生素。从1948年以来,氯霉素一直作为治疗伤寒的参考用药(Ref 2 p 1772)。很快就发生了抗药性,但是一直到70年代耐药性才成为一个问题。今天的治疗是使用药物的活性抵制沙门氏菌,具有良好的淋巴和内细胞组织的穿透性。成年人用药是连续大约7天服用氟喹诺酮类药物。15岁以下的儿童可建议服用氟喹诺酮,头孢曲松是一线用药。治愈率为95%,并没有后遗症。但可带菌数月。
流行病学
估计每年世界的新发伤寒病例为1600万,其中60万人死亡(Ref 6 p 27)。2000年东南亚最高发病率为10万分之600。
由于良好的卫生条件和食品卫生,工业化国家很少出现伤寒。在这些国家出现的伤寒多由旅游者及移民输入。
伤寒是细菌感染,人是致病细菌唯一的宿主:通过感染者或健康带菌者的粪便传播。通过不洁的食物和饮水,经过粪-口感染,直接接触携带者摸过的食品或者感染的粪便也可以感染伤寒。慢性携带者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表面治愈好的患者可以携带沙门氏菌,会从粪便中排出。伤寒是一种“脏手”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切断传播链:洗手、消毒餐具、消毒卧具和患者的房间。个人预防措施,建议到疫区旅行的游客不要饮用不洁的水不吃生、冷食物或来源不明的食物。
免疫接种的历史背景和接种策略
1896年德国的Pfeiffer&Kolle,英国的Wright分别使用加热灭活的伤寒菌体疫苗给豚鼠注射产生出特异性抗体。同年Widal证明在伤寒恢复患者血清中也能引起沙门氏菌的凝集反应。由此提出“凝集素”和进行血清学的诊断。Wright给两名印度军队卫生军团的自愿者接种了他的疫苗,一个口服了伤寒细菌并没有患病。因此,Wright对2835军队自愿接种者进行了效果评估。结果发现尽管有较多副作用的出现,疫苗接种有效地在伤寒高发区预防了伤寒。因此做出决定对南非的布尔战争(1899)参战的军人接种疫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尽管没有硬性规定,英国军队大规模地接种了伤寒疫苗。今天疫苗使用的是多糖疫苗,能提供3年的保护,通过肌肉注射一针。在某些国家也有口服疫苗(Ty21a株)。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接种伤寒疫苗,对到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尤其是伤寒流行的疫区,如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旅行者推荐接种伤寒疫苗。由于疫苗的免疫反应很弱,对2岁以下的儿童不推荐接种伤寒疫苗。
结论
鉴于当前对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性和许多国家很难建立良好的卫生设施,用疫苗预防伤寒比任何时候更显得重要。